故事背景出自清代嘉定寶山文人毛大瀛寫過的一本《戲鷗居詞話》:六娘本名陳湘萍,為名門之女,自幼與近鄰王初桐青梅竹馬。後陳父母嫌王家貧,將六娘許給一富家纓綹子。自此王初桐發奮攻讀,多次參加鄉試,無奈屢試不中。後來清廷平小金川之亂,皇帝特開科招試,年四十八的王初桐一舉中士,名列二等。
2.中士之後,王初桐被授予四庫群書館的眷錄官,後來又在山東為官,繼任寧海州同知。在其為官期間政簡刑清,頗得民心。後來在濟南任上,深受山東巡撫伊江阿賞識,大學士阮元稱他為「江左人才淵第一,濟南名師更無雙」。此時,王初桐已成家,夫人賢惠,但因其心中長念六娘,故與夫人情淡意薄。
3.嘉慶四年,王初桐致仕還鄉,隱居方泰,著書立說。再說六娘,因丈夫放浪無檢,很快把家產揮霍殆盡。無奈之下,六娘只好屈身於「勾欄」(古時雜技演藝場),賣唱賣笑不賣身,再後來就成賣身不賣藝。數年後,有些許積蓄,她便離開煙火之地,獨居槎水(即槎溪,南翔鎮別名)邊,讀書看景,清靜自在。
4.當時方泰與南翔相距不遠,一次,王初桐行舟於槎水之上,忽聞熟悉的琴聲(六娘自小便彈的一手好參(shen)琴),即命船夫靠岸入河浜(bang)屋內,果不然是六娘。兩人見面一番苦訴之後,免不了唏噓不已。至此,六娘仍孑然一身,而王初桐早已兒女成群,兩人再結夫妻已無可能,於是兩人便以兄妹相稱。
5.自此之後王便暗中資助六娘銀兩,常來常往,談文論詩,對閒人議論全不在乎。六娘為報答王初桐的厚恩,自畫一幅像贈與王,畫上寫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題詞。此為唐詩人杜甫《佳人》的詩句,意指佳人孤高、絕世獨立的意思。王初桐在上面署上四字--“絕代佳人”,成為一幅珠聯璧合之作。
6.當時嘉定的文人圈中,有許多人都看到這幅畫,有同情者紛紛在上面作詩題詞,其中沒有一句指責初桐和六娘。這幅畫一直流傳到京師。京師也有許多文人雅士看過這幅畫,他們都為六娘的美貌和才華傾倒,也為王、陳的這場愛情悲劇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