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講述中國文物

  • 作者:大悶頭
  • 2023-10-07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同樣是一部《逃出大英博物館》,該劇演員顏值和演技也是相當的不錯,尤其是《逃出大英博物館》講述中國文物關於這個話題相信大家也是充滿了疑惑,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看完的朋友喜歡這篇文章。

《逃出大英博物館》講述中國文物

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上線後迅速爆火出圈,引發熱議。該劇採用文物擬人的獨特手法,講述了一盞從大英博物館出逃的玉壺在英國街頭偶遇中國記者,尋求幫助想要回到故土的故事。短劇賦予了文物人的情感與聲音,讓流失海外的文物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逃出大英博物館》講述中國文物

事實上,這不是相關題材第一次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迴響。從2017年央視推出《國家寶藏》系列節目,到2018年《如果國寶會說話》首播,再到越來越多的文化綜藝、特色主題晚會等,這些曾經與大眾頗有距離感的歷史文化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加之近幾年自媒體及短視頻平台興起,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爆火提供了必要基礎。新的傳媒形式使得受眾廣泛化、年輕化,幾分鐘短小精悍的影片既有豐富內涵又易於接受,讓遠離戰爭年代的青年也能身臨其境,引發共情。

當然,這部微短劇的出彩離不開創作團隊的用心。新穎的劇本、契合的服化道、別出心裁的攝影及剪輯,一玉壺一遊子的人物塑造,各方面都凝聚著創作者們的心血。

而最打動人的,仍在於其情感內核。“人若思念便思念,終會相見”,這是深埋許多人心底的願望。《逃出大英博物館》正是透過文物擬人這項創新性的表現手法,將這種情感羈絆投射到了歷史和文物上,使其更鮮活生動。玉壺流離失所,遊子漂泊不定,如此由點及麵帶入宏大而厚重的家國情懷,從而引起觀眾深刻的情感共鳴。

《逃出大英博物館》依托新媒體、新形式,展現真情感、大情懷。它雖不能稱為完美,但的確是一次可圈可點的嘗試,也讓家國歷史入耳,更入心。

在《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紅之後,短影音平台也隨之湧現了不少以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為靈感產出的作品。

由於短視頻平台低門檻的特徵和產出者水準的參差,這一話題下出現的作品品質良莠不齊。甚至有些部落客便將大英博物館中的英國文物誤當成中國文物,發出了「請無償歸還」的呼籲。這種烏龍不僅令人啼笑皆非,也讓我們意識到,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對文物流失海外的歷史認知是不夠清楚的。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緣故流散出境。如今在世界各國的博物館裡,收藏著167萬多件中國文物。其中,大英博物館中館藏的中國文物超過了2.3萬件,包括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遼三彩羅漢像、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等極其珍貴的國寶。其館藏之多,幾乎囊括了所有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

然而,大英博物館對外宣稱,這些文物都是透過正當手段取得的,在這樣冠冕堂皇的言論背後,是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後在圓明園的瘋狂掠奪,以及盜墓賊的銷贓物和文物的走私倒賣。可以說,大英博物館金碧輝煌的背後,寫滿中國過往的眼淚與傷痛。

今年八月,大英博物館理事會主席奧斯本證實,該博物館約有2,000件藏品失蹤。同時期,大英博物館館長與副館長相繼辭職。這事件將輿論推至高潮。一時之間,#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第一。但受歷史與現實影響,大英博物館文物歸家之路,注定是坎坷艱辛的。

國際法缺乏有效約束力的困境、文物非法出境造成的取證難題、相關國家的百般阻撓,無一不是流失海外的文物們歸鄉所面臨的「攔路虎」。面對重重困難,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腳步卻從未停止。從1949年至今,我國成功追回15萬件流失文物。就在今年八月底,瑞士向中國返還了5件流失文物藝術品。

中國並非孤軍奮戰,大英博物館文物失竊事件後,一波又一波浩大聲討從全球各地席捲而來。文物原籍國紛紛加緊步伐,展開流失文物的追索。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逃出大英博物館》放出了預告,從而吸引了大量關注。

文物無聲,歷史卻震耳欲聾。在中華歷史的長河中,文物標示著文明的印記,它們也不應該只是塵封的古董,更應成為喚醒人們歷史記憶的火種。中華民族的共同回憶熔鑄在文物中,華夏人民的共同智慧傾注於文物中。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當堅持不懈地爭取保護文物、堅持文化傳承,讓流落海外的文物們早日踏上歸家路。

用「流量」澆灌文化價值傳承之花

儘管《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現象級爆火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但透過分析思考,我們還是可以窺見它爆火的核心密碼:《逃出大英博物館》即使體量小,但憑藉完整的劇情、飽滿的情感、深刻的主題和高遠的立意,依然引起觀眾廣泛的情感共鳴,為更多有深度有價值的文藝作品提供典範。

由此可見,熱門話題只是《逃出大英博物館》成功的原因之一,好的文藝作品重在形式背後的精神內核。該劇的成功告訴我們,只有敢於開拓創新、傾聽人民心聲、呼應時代訴求、富有家國情懷,文藝作品才有可能成為「經典」。

我們也應明白,是我們普羅大眾在同質化嚴重的視訊領域中自主地選擇了《逃出大英博物館》,而非演算法和大數據選擇了我們。對待跟風的視頻,也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真正的發聲對象理應是“大英博物館”而非國內的視頻平台受眾,發聲不應止步於“自嗨”,而是應該像該劇一樣能引起海外關注。

以上這些,都是「網路公民」自主意識覺醒的重要表徵。自主意識不僅意味著更自主地發聲與表達、甄選與評判,也意味著更自主地承擔文化傳承的責任。創作者被賦予更多自由創作可能的同時,也應擔當起更為艱鉅重大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為了做出真正優質的內容,《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兩位主創在快流量和高品質二者中選擇停更三個月的行為,正充分體現了自媒體創作者的自覺與擔當,才贏了一片叫好。

從更長遠的意義來看,《逃出大英博物館》不僅為創作者提供了小體量文藝作品成功的典範,還讓大家更加關注到海外流散文物回家這一問題,並且能用實際行動自覺地為文物回家的事業做貢獻。我們也熱忱地希望這個時代有更多的創作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腦髓,放出眼光」(魯迅語),擔起責任,推出更多優質深度的作品。唯有將文藝創作者的創作初心與「網路公民」的熱情關註一併匯入時代洪流,才能澆灌出鮮豔燦爛的文化價值傳承之花。

以上所述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有關《逃出大英博物館》講述中國文物的全部內容了,相信在之後的劇情情節和人物關係中,觀眾們還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所以關注台詞課,我們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內容。

您可能感興趣

  • 《逃出大英博物館》創作背景

    10-07
  • 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拍攝地介紹

    08-31
  • 《逃出大英博物館》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介紹

    08-29
  • 《逃出大英博物館》播出平台

    08-29
  • 《逃出大英博物館》劇情介紹

    08-29
  • 網站聲明: 本站“《逃出大英博物館》講述中國文物”由"一身公主病"網友提供,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