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觀眾都期待已久的《記住鄉愁》於近日才剛播出,但在宣傳階段就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度。現在劇集已經正式播出,觀眾們對它的評價也一直不減,特別是關於《記住鄉愁》為新農人加油是最近大家討論的重點。
曾幾何時,在農村流傳過這麼一句話,「70後不想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
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在傳統印像中,和土地打交道,是辛苦、豐歉不詳的代名詞。
隨著鄉村振興策略的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引擎馬力拉滿,帶動了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農民職業的巨大轉變。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2年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萬人;根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超過1500萬人。這些“新農人”回到家鄉,把農業“體力活”幹成“技術活”,把“靠經驗”變成“靠科技”。
2024年1月1日起,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加油新農人》作為首播系列,就聚焦了那些返鄉創業的青年人,講述他們將青春熱血播撒在廣袤田野的故事。
節目記錄了1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在鄉土的召喚下,帶著現代科技重返鄉村,成為新時代農人的過程。一方水土養育的精神秉性是持久驅動,手中的手機化身高效農具,大數據、物聯網和雲端運算成為新型農資,網路直播則成為他們展示鄉村生活的新方式。
這些新技術、新思維、新玩法到底為鄉村帶來了哪些欣欣向榮的氣象?跟著節目鏡頭,就能一覽風光。
【從「體力」到「算力」 打造現代化農業】
靠天吃飯,靠人工作,這是傳統農業的標籤。但當新農人入局,他們就要用新技術種一種很新的地。
在節目中,山東濰坊的梁其安決心回到家鄉種西紅柿時,看到的就是那樣一幅蕭條場景:靠肩扛,用手推,鋤頭刨。
山東是中國第一農業大省,中華農聖賈思勰就出生在這裡。賈思勰為後世留下了一本「古代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
有著豐厚農牧底蘊的故鄉不該仍以如此原始的方式耕種。梁其安要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窘迫現狀。
他本來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就算是種地,也要「專業對口」。他透過大數據分析,得出了最合大眾口味的西紅柿糖酸比。但紙上得來終是淺。種地,畢竟還是要腳踏實地紮到泥巴裡去。
梁其安熟讀《齊民要術》,被賈思勰「詢之老成,驗之行事」的說法所打動。經歷挫敗後,他更懂其中真義。向村裡老把式討經驗、學習跟土地的相處之道;聯動大學學術力量,自主培育符合標準的良種西紅柿。最終,用一顆來之不易的種子,建造了“西紅柿王國”,帶動當地村民共同富裕。
新技術,為鄉村農業種下新希望,也能收穫新豐年。
在秭歸,顏義的臍橙果園裡,無人機能在三五分鐘內運送兩百斤橙子;覆蓋橘林的智能管護和大數據物聯網能即時監測環境變化,預測品質與產量。
從國際海員到新農人,並非從水中到陸上那麼簡單。顏義的「開荒」艱辛非常。他有著海員不服輸的勁兒,更有根植於血脈的執拗。
秭歸是屈原的故裡,每年這裡有諸多紀念屈原的儀式,更潤物細無聲的是屈原的「求索」精神。不畏前路困難,也要勇往直前。顏義從小就愛讀屈原的《橘頌》。成為新農人後,也從中汲取了源源不絕的力量。即便困難重重,也要死守初心。
曾經,橘子是顏義對家鄉的思念;如今,這顆橘子已然是他必達的歸處。
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就在於科技,在於人才。「人」在其中的作用,更為巧妙精微。缺乏農活經驗的年輕人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在鄉村這片廣闊原野找到實現夢想的新切入點和機會,也為田間地頭帶來新的氣象風貌。
藉由節目,這是中國現代化農業的另一個亮相。即便是在很難推進大型機械化的複雜耕種地形裡,仍可以依靠無人化機械、智能化農業實現從面到點的「精耕細作」。
【從「地上」到「雲上」 開闢網路沃土】
所謂“產業”,一為生產,二為業務。新農人為傳統農業帶來了新的觀念,打通了從土地到使用者的高效通道。
以往傳統農業想要將產品轉化為商品,大多只能透過農村掮客收購銷售,不僅賣不上價,也面臨通路閉塞的困境。而如今,新農人主導的農村電商已成為一大主流趨勢。他們藉著2015年興起的電商浪潮,在鄉村外開闢了另一方網路沃土。
在黑龍江省上官地村,體育老師陳雨佳轉換賽道,用一場插秧節直播活動打開局面,透過電商平台把村里的有機水稻賣到全國各地,將村民的種地收入從每畝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萬元。
她是注定要奔跑不止的人——這是腳下的土地給她的。
歷史上的黑龍江是苦寒之地,古來流放重地寧古塔就在這裡。文人騷客,流放至此,不改其志,筆耕不輟學,留予後人。
要永遠在路上,要始終去開拓,這些文人的氣節精神,對新農業、新農人同樣受用。在網路的沃土上,直播帶貨只是常規操作,還得要一茬又一茬的新點子。
陳雨佳和團隊年輕人就為稻田搭建了全天候監控系統,從而推出線上“遠程莊主”招募,每個“莊主”都能認領一畝地,沉浸式體驗“雲種地”,既滿足中國人血脈裡的種地DNA,又契合了現代生活方式與節奏,讓種田成為人人可參與的休閒活動。
而成都平原三河村黨分會書記譚傑或許是中國第一批借上鄉村運動會東風的新農人。
去年,中國「村BA」一度爆火。其實早在2015年,譚傑就組成了村裡的第一支足球隊,凝聚村民人心,招徠鄉村人氣,一舉為當地王牌農產品新都柚造勢。
《加油新農人》以敏銳、開放視角呈現了新農人從生產到業務的閉環過程。在這個鏈上,新農人憑藉對市場環節的適應能力和靈活手段,提升了生產價值轉化為市場價值的效率,進而轉化為實實在落到農民口袋裡的財富,共同描繪著農業強而永續、農村美並生態、農民富且體面的美好藍圖。
這些“新把式”,讓秧苗扎在土裡,又在互聯網雲端結出累累碩果。
【從「新農」到「興農」 重建鄉村新業態】
《加油新農人》系列,關鍵緊扣“新”,除了新技術、新思維,更有新視野。
正因為看過世界,方能更好關照當下。
跨界種田的新農人,把看似單向流動的農業織成了一張密實的網,連結人、物、地、產。他們真正詮釋了農業始終是朝陽產業,是處於上游位置的產業端頭,是整個社會的剛性需求。
與只懂得關注糧食產量的傳統農人相比,他們更懂得整合資源,打出振興鄉村農業的「組合拳」。在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許多「農業+」產業形態。
川西高原,劉明勇夫婦以直播電商為支點,在廣銷山貨的同時,撬動更多海內外私域流量,為大山深處的村民打開了新世界的窗口。
在嚐到直播帶貨的甜頭後,夫妻倆在當地辦起村播學校,孵化有潛力的電子商務示範點。同時,掌握川西旅遊的節點,聯合各村進行旅遊產業的佈局及相關基礎設施的改善。從農業到旅遊業,叫好又叫座,為農產品加值,為鄉村振興賦能。
《加油新農人》以當代新農人的故事為範本,講述了鄉村振興的更多可能性。以農業帶動更多產業,為鄉村創造許多就業和創業機會,形成「農業+」的業態。「新農」不只是讓農業煥然一新,更當“興農”,讓鄉村成為更多年輕人聯結當下與遠方的心之嚮往。
這就是《加油新農人》步履不停、記錄不止的意義。當我們談論土地與個人的歸處時,讓這些年輕人的故事被看見、被傳播本身就是一種回答、一些樣本。
年輕人選擇回到鄉村,往往是因為一腔鄉愁、骨子裡對鄉土文化的眷戀。而能讓他們留在鄉村,終究是要能在鄉村尋獲沉甸甸的成就感與歸屬感。在這條真正的「返鄉」之路上,有新農人,亦有政府和村民。幸甚,已有領頭人在前上下求索,就算路之漫漫,也不乏與之同行的人。
這就是所有關於《記住鄉愁》為新農人加油的解析,相信看過之後大家會更加了解電視劇劇情,之後小編也會為大家持續帶來相關的劇情介紹資訊,如果喜歡本文內容的話,就請關注台詞課吧。
《記住鄉愁》聚焦黃陝木蘭故裡鄉村振興之路
03-15網站聲明: 本站“《記住鄉愁》為新農人加油”由"簡單愛丶"網友提供,僅作為展示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盡快刪除。